Member-only story

都是薛西弗斯

默泉
5 min readApr 2, 2020

--

1943年卡繆加入的地下組織「Combat」,是眾多法國地下抗爭組織之一。起初這些組織各自為政,後來才在流亡戴高樂將軍的協調下,聯合起來。

引薦卡繆加入組織的Pascal Pia,就是當年他在《阿爾共和報》工作時的老總。說起來,Pia也是卡繆寫作生涯的「伯樂」。在法國媒體打滾多年的Pia,熟悉巴黎文壇,擁有廣泛人脈,在他的熱心推介下,卡繆首本小說《異鄉人》順利於1942年初夏由著名的巴黎Gallimard出版社印行。

《異鄉人》首刷四千四百本,每本售價二十五法朗。不到一年,小說已再版兩次,卡繆躍升為文壇新貴。

一位剛露頭角的文壇新星,卻同時是地下抗爭運動一員,聽起來簡直像小說故事般奇幻。

在德佔時期法國,大部分人都屈曲求存。(戰時活躍的法國Resistance成員,不超過二十萬人。)不過卻有一撮文人像卡繆那樣,因為極度鄙夷「投降派」和貝當元帥領導的維希政權,所以甘冒被捕風險,也要響應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加入反納粹行列。

做投降派?還是做反抗派?這是天人交戰的良心抉擇。選擇後者的人,完全沒有必勝把握,只憑一股頑強信念,相信黎明終會來到、法國終會光復。

作為盟軍的「內應」,法國地下抗爭運動是十分「勇武」的:炸爛火車頭引擎、破壞火車路軌、偷運槍枝火藥等都是家常便飯。以1944年頭三個月為例,運動成員便合共破壞了法國境內八百個火車頭引擎,成功阻延不少軍隊的移動部署和物資運送。

但文人多無搏雞之力,何況卡繆還有肺癆病?前線掟炸彈這些事輪不到他。(不認命的卡繆曾兩度報名參軍,但都因肺部太差身體太弱而被拒。)卡繆曾在筆記本寫道:

「黑死病。每個人都在戰鬥 —— 以他們各自的方式。只有跪地求饒才算懦弱。」

做不了勇武前線,做後排和理非,也算是貢獻。1943年,卡繆的「正職」是在Gallimard出版社參與「Pleiade文學奬」評選;放工後,就當地下《戰鬥報》編輯,排版編務寫稿一腳踢。

就這樣,卡繆過著「雙面人」生活:有日光時,他是人氣作家,談笑自若;夜色降臨,他變身Bauchard(他的假身份),搞抗爭文宣。當時跟他一起開《戰鬥報》編輯會議的人,甚至不知眼前這位Bauchard,就是人氣小說家卡繆。卡繆周遭好些朋友也支持抗爭:著名作家Andre Malraux(卡繆年輕時的偶像),常替地下雜誌寫抗爭文章;女權倡導者西蒙波娃(沙特的長久伴侶),義務替《戰鬥報》做連繫工作;Gallimard第二代家族成員Michel,把《戰鬥報》的運作資金收藏在公司的私人夾萬裡。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