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一/
之前一直覺得連儂牆只是「自high」和「圍爐」,不過昨日在青衣連儂牆的見聞,改變了我的看法。
我不是青衣街坊,昨午去辦點事後,隨人潮由「青衣城2」走向地鐵站,準備離開。沒想到一出商場,眼前便赫然出現長長的連儂牆。
這連儂牆或應稱作連儂橋,因它本來是一條行人過路橋,橋身很窄,又位於巨型行車天橋之下,所以燈光頗昏暗。但此橋處於居民必經之路的旁邊,所以很多剛放工回家的人都在橋口佇足觀看。
各種顏色的memo紙,一直伸延至橋的盡頭,但盡頭處沒光,暗黑如夜,人們便聚在近地鐵一邊較光亮處「八卦」。我沿著橋走,仔細讀著memo留言和各式A4 size創意文宣,這時一位在講手機的中年女子從我身旁走過,剛好被我「偷聽」到她說:「原來整斷警察手指果個學生,係畀人挖眼先咁做㗎……」
看來,女子剛從牆上看到著名的「挖眼咬指」照片,於是急不及待把「發現」告訴老友。
這一小事,令我頓生覺悟。「新城市大混戰」那天,杜姓大學畢業生被警員挖眼,出於自衛才咬斷對方(送進嘴巴的)手指;這事對我來說不是「新聞」,這是因為我經常泡在臉書,很快接收到這則訊息。然而,很多香港人忙於返工湊仔,根本沒時間「重組案情」,他們可能在吃飯和睡前從主流媒體隱約得知「有被捕者咬斷警員手指」,卻並不知道咬斷指的前因。社區連儂牆遍地開花,正好方便人們隨時接收「事情另一面」的資訊。
連儂牆不止是種安慰,實在也是重要的社區資訊樁腳。
二/
早上醒來,聽到大埔「連儂隧道」半夜被數百人破壞的新聞。相信不少人因此而感到憤怒心痛。但我認為大可不必。
因為連儂牆的本質就是temporary (臨時的):它會不斷被覆蓋,有時會被人惡意撕毁,最後還很可能徹底消失於世上。大埔「連儂隧道」被惡意搗亂後,只需再「重建」和「覆蓋」便可。除非礙著指示路牌,我認為根本不用鏟走對家貼的東西,至於「壽終正寢」四個大字,在前面加上「林鄭」二字,也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