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全部都是賊贓?

默泉
Mar 20, 2022

--

33號館的大明宣德景泰藍龍紋大蓋罐,厚重質樸

〔20220326 星期六〕香港人常被指責不夠「愛國」、對西方或美帝「亡我之心」欠警覺性、對過去的殖民歷史多有留戀……,真是從骨子裡賣國媚外,無可藥救。然而最近我卻發現,中共長年的民族主義大內宣不知不覺潛進了部分香港人的骨子與腦袋,育成了某種條件反射的「愛國」行為:譬如當他們聽到「大英博物館」五個字,便會立即聯想到帝國侵略、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繼而聲稱這是徹頭徹尾的「賊贓館」,絕對不會參觀。

帝國式掠奪當然是十級邪惡,但大英博物館內真的通通都是「賊贓」?裡面真有很多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這些說法是否有水份?有幾多是含政治動機的大內宣?當人人言之鑿鑿,散播著誇張之詞,很容易成了政權煽動仇外情緒的幫兇。我討厭做政權幫兇或棋子,更想搞清事實。於是在風仍是冷的三月,我頻繁走進大英博物館找答案。首先我想搞清楚:這裡是否絕大部分藏品都是「賊贓」?

但原來單單來到現場是無法即時獲得答案的。雖然館方在左翼壓力下已作了好些「贖罪」措施,譬如設有一條「Collecting and empire」參觀路線,指出一些藏品和帝國主義的關係,但館內很多重要文物的說明文字仍技巧地避談文物來歷,或模糊化背後的爭議,所以看展品的同時,還得上網查找參考資料,對比不同說法,才能綜合出較可信的答案。

考察了幾天,我的結論是:若說「全部都是賊贓」未免言過其實,倒不如說這間博物館是「帶著帝國主義原罪」來到世界更為中肯。

無可否認,英博最初的誕生(第一批藏品來自Hans Sloane醫生,其妻在牙買加擁有甘蔗園),和其後能夠快速收集全球文物精品(希臘帕特濃神廟雕塑、亞述古城皇宮浮雕、埃及法老王人像和木乃伊等),很大程度「受惠」於大英殖民擴張。不過這「受惠」是間接的。我以前有種想當然看法,認為館內絕大部分文物都是軍事掠奪品,但原來並不正確。較符合事實的陳述是:十七八世紀,英國上流社會受啟蒙運動影響愛上收集羅馬古文物(這些人稱為antiquary),後來還對其他古文明產生興趣;不過文物不是想掘便可掘,那些喜好文物的英國軍官、外交使節和冒險家,其實全都要「背靠帝國」的資源和勢力(包括英博資助的旅費),才能獲得充足的金錢、途徑和權力去走遍世界,發掘未為人知的古文明,運走一船船古文物……最後,這些好東西大多落戶英博。

沒有殖民,沒有剝削,哪有英博?靠殖民主義起家就是這間博物館的原罪。連館方也基本認同(或被迫認同)此說法:譬如在第一號展覧室「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裡面主要介紹Sloane的藏品,以及藏品與啟蒙運動的關係),你會找到很多「頭盔」說明文字,譬如指出「Sloane醫生曾剝削奴隸」、「啟蒙運動有由白人觀點說故事的傾向」、「啟蒙的精神遺產正經歷重估」等,變相承認英博原罪。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