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 此文寫於2013年初HMV英國總公司申請破產之時。五年後,這間曾經叱吒風雲的唱片連鎖店,終走上game over命運,香港店面全線關燈。跟五年前相比,這次主動清盤的新聞已引不起關注,因為我們都知道,實體CD退場幾已成定局。大勢所趨,誰能扭轉?重貼舊文,以誌時代巨輪的飛速運轉。)
HMV宣布破產,成了今年首宗傳播業大新聞。百年老店倒下,有人慨嘆聽唱片的舊時代要消逝了,也有人嗤之以鼻,認為僅是一種載體(CD)被另一種載體(digital file)取代而已,何足掛齒?
持後一種想法的人,相信沒聽過傳播學之父Marshall McLuhan的智慧名言:媒介就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體從來不是一個中立的速遞箱。每種媒體的特殊傳播方法,都會不知不覺影響整個社會的思維模式。我們甚至可以說,媒體本身的影響力,比媒體傳遞的內容更關鍵。
McLuhan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說以上一番話。但它在數碼時代依然適用。今天我們隨時隨地可在網絡下載音樂,或用串流即時聽個飽,誰還有興致跑唱片店?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接觸到五花八門的音樂,但太容易得到,反而不懂珍惜。
水過鴨背,聽完即忘。今天人們聽音樂,已難像以前的人那麼專注和深入;將同一首曲反覆的聽,倒背如流,刻印於腦。
我很記得唸小學時,我母親買了一台日本製收音錄音機回家。這東西很快成了我的寶貝,每天放學後,總是第一時間扭開它聽歌。而我跟同時代的少年人一樣,都喜歡用空白的卡式錄音帶,自製「金曲精選cassette」。這些金曲,當然是從電台的音樂節目錄下來,所以首首歌都幾乎沒有前奏(那時DJ會疊著前奏說話)。然而,這卻練就我對流行曲的絕頂熟悉。直至今時今日,當聽到任何一首八十年代流行曲的頭幾個音符,我已能辨認出那是何人唱的哪一首歌。以前我會覺得這是我童年和青年時代的無聊嗜好,但現在回看,DIY錄音帶其實是一種聽力和專注力的訓練。
今天,智能電話裡面可以隨手拈來的東西實在太多。人們已極少專注於一件事,並且視「一心多用」為「正常」。請想想,你有多久沒在家裡坐定定、關上所有即時通訊工具,心無旁騖地閱讀一本好書?或聽一張精彩絕倫的交響樂唱片?即時性與隨時性當道,專注與閒逸便註定被忽視、歧視。而且極有可能,它們將不再被視為「美好」的東西。
新的媒介無聲無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以至思維方式,最後甚至連美好的定義也扭轉;若以這角度看CD載體(及CD店)的消逝,我想還是很值得悼念一番。
其實我並不拒絕科技,但很害怕專注和閒逸會變得過時。最近我買了人生的第一部智能電話。在享受著便捷的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被即時性駕馭了自己的腦袋。先有了想法,才以智能工具協助自己達成想法,而不應是由智能工具牽引著我想什麼。我想在智能世紀,有這種認知是很重要的。
熱情擁抱,又不失反省。這是面對數碼世界的最佳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