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紙媒工作,是越傳越快的燙山芋

默泉
4 min readFeb 22, 2019

--

最近趁著農曆假期,相約舊日在同一媒體任職的朋友碰面。這才赫然得知,以前在此大型企業工作時認識的一些記者和編輯,幾乎全都離職了。人臉桃花,大部分人是索性離開媒體業,朝新的事業方向進發,也有人選擇early retirement,享受難得清閒的人生。

問起各人毅然離去的原因,可總結為六個字:環境日見惡劣

“The Scream”, Edvard Munch

這幾年本地紙媒都在發展網絡及手機版本,務求搶佔「地盤」以免落後於人。但要轉型做網媒,必須擁有大量吸睛content,而content還是要人來「生產」的;對於愛節儉的媒體,將此責任交給已在公司工作的紙媒同事,就最化算了。

於是,大家在照顧傳統紙版的內容之餘,還得額外撥出時間,為網站「生產」文章(有時還要兼拍影片)。表面看來好像是很輕鬆的事,將紙媒「故仔」重新包裝不就可以了嗎?但實情並非如此。因網媒「故仔」往往要寫得極大眾化和超賺人熱淚,才能贏得點擊、讚好和分享,所以題材通常是什麼「十個你不能錯過的絕美景點」、「辦公室的五種簡單伸展動運」、「上幼稚園前不能不讀的十本童書」之類, 或是「70後師奶圓創業夢」、「80後女生移民台灣開糖水店一年回本」之類——而這些多數不是紙本原有的內容。這就不是搬字過「網」那麼簡單了。對很多同事來說,根本就是一身兼兩職,工作量激增。

曾經是「薪酬與工作量比例」數一數二地合理的媒體企業,一下子變成「兼職工場」,編輯部人員當然一片哀號。而這企業還不斷縮減開支,務求用最少成本做最多的事。問題越來越嚴重,看透狀況又找到機會離開的人都急急走掉了;未能走的,只得把已走的人的工作都接收過來。就這樣,燙手的山芋變得越來越燙手,而山芋被傳到下一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其實這跟公立醫院的醫生護士面對工作量爆煲是如出一轍的。去到最後,當一個人的手上托著的山芋數量,達至不成比例的多,就是整個系統崩潰之時。

我向來對傳統媒體的出路極為悲觀,但也真沒想到會惡化得如此迅速。

傳統媒體最後都會變成網媒——我相信這是無法逃避的大趨勢——因為隨著大數據流行,商業品牌的宣傳都會漸漸由「漁翁散網」的傳統廣告,過渡到「針對個體消費者喜好」的tailor-made大數據演算廣告,紙媒未來根本無法繼續靠傳統廣告收入維持運作(《21世紀的21堂課》的作者甚至認為,傳統廣告業都自身難保,將會被Google、臉書等擁有大數據的「新廣告公司」徹底取代),因而不是倒閉就是變成純網站。

但那些最後一代紙媒人,在轉型過程中,恐怕會因為過早的風流雲散,而看不到傳統媒體的「變臉」?但沒有了最後一代紙媒人支撐大局的轉型媒體,又會變成什麼樣的臉呢?它是否還擁有獨特的character?或只是成為又一個可有可無的資訊網站?

有仍在紙媒工作的朋友覺得我想太遠了。因為她不認為變化會即時出現,傳統媒體與傳統廣告仍會維持「依存」關係一段時間,一起繼續殘存下去。但我卻越來越不敢肯定了。今天,很多保守穩重的大公司仍在報紙雜誌刊登廣告,只因他們認為這樣做符合品牌身份;一旦未來紙媒完全…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