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集體抑鬱的日子,整天心緒不寧,能夠專心一意地讀書寫字的時刻少之又少。心無旁騖的專注,成為亂世中的奢華。近來我便常常想起《西潮》的作者蔣夢麟。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暗黑擠擁的防空洞裡,跟眾人一起躲避炮火,同時在洞裡安靜專注地寫作,最後完成英文自傳《西潮》(英文字母筆劃簡單,適合暗黑環境使用)。他是靠什麼心理特質來保住那一點奢華?我很想知道。
催淚炮火在外頭呼嘯而過,警棍爆頭無日無之,要像沒事兒般繼續手頭工作,談何容易?自問是個冷靜專注的人,但這三個月裡,腦袋大部分時間處於懸吊之狀。擔心、繃緊、倦怠,吃飯固然不知其味,閱讀也難以投入,本來打算盡快完成的寫作計劃更是陷入徹底停頓,重拾無期。跟很多香港人一樣,近來能心無旁騖地幹的只有以下兩事:上街參與遊行,和在家觀看突衝現場臉書直播。
但總得找點什麼來讀,否則更難受。
如此時勢,能夠勉強讀下去的書,只有政治類讀物,因為:雖然書中談論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政治亂象,但政治離不開人性,所以某些分析是具有可普遍性的;處於水深火熱的香港小讀者,一路翻著書頁之際,總能一路抱著「醉翁之意」, 把那些分析順手借來,思考香港現況。
無論讀什麼,想的都是當前局勢。這或可稱為「鑑遠知近」讀書法?上次曾在文章裡借用《暴政》一書,分析林鄭「攬炒」的最惡劣後果,近日讀《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時,發現它亦異曲同工,適宜作「醉翁」式解讀;譬如,花旗國民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惡行的過度容忍,正好對照我們當下的困境。
2018年出版的《民主國家如何死亡》,由兩位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Steven Levitsky和Daniel Ziblatt合著而成。跟《暴政》一樣,它也是近年針對特朗普寫成的「警世書」。兩人旁徵博引,仔細分析歷史上多次民主制度(包括菲律賓、委內瑞拉、秘魯、威瑪共和等)走向崩毀的原因。書中特別強調民主制自身的脆弱性(因為它包含了模糊地帶和漏洞),一旦「遇人不淑」,被人肆意利用憲法弱點,制度就會整個垮掉。作者並苦口婆心的提醒美國人:特朗普正不斷以謊言、霸凌、人身攻擊等削弱美國民主制,令這極需容忍和自制來維持的體系,隨時走向毁滅。
瘋子特朗普持續作出有違常理的行徑(譬如指罵CNN、《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在報道「fake news」),已是眾所皆知,但類似新聞天天見報,看多了就會變得麻木、不為所動。《民主國家如何死亡》的作者卻特別提出警告:千萬不要對持續不斷的偏差行為掉以輕心,因這會令大家漸漸習慣以前認為很可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