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由黃興墓拾級而下,很快便來到蔡鍔墓。
這兒比黃興墓的規模小很多,而且破損嚴重,圓環型的石欄杆上有很多碑刻已磨蝕得無法辨認。雖然如此,這兒卻自有一種恬淡優悠的氣氛。墓旁,有幾株參天楓香古樹,鬱鬱蒼蒼地長滿了新綠楓葉,被雨水洗擦後尤其鮮亮。這幾株楓香,樹齡相信已超過百年,即是比墓穴更早存在於這山嶺之中;想來當時負責為蔡鍔墓選址的人,認為紅葉秋色會是蔡將軍喜歡的風景?
雨越下越大,來到墓前已是大雨滂沱。幸好有濃密楓香葉權充雨傘,讓忘記帶雨具的我得以保持乾爽。望向對面,方尖型花崗石墓碑的正面鑲嵌了銅碑心,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六字。銅已氧化變黑,但字並沒有重新掃漆,是隱約可辨的黑底白字,古樸雅致,和墓主人「文武雙全」的將軍形象,正好匹配。
之前在黃興墓,曾見長者莊嚴地向墓碑鞠躬和行軍人敬禮。蔡鍔的「革命功勞」不及黃興,墓前不見行禮人,但石製祭桌上,卻有人供奉了一束白花。暴雨中,包著錫紙的花束和古墓顯得格格不入,卻也是一位有心人。
蔡鍔是梁啟超在時務學堂任教時的門生。本來學文的小蔡鍔,1900年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才決心投筆從戎,進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騎兵科。
軍閥年代的桂系將領李宗仁,年少時就讀於蔡鍔創立的「廣西陸軍小學堂」(蔡是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在回憶錄裡,李宗仁如此形容1908年的蔡校長:
他那時不過三十歲左右,可稱文武雙全,一表堂堂。他騎馬時,不一定自馬的側面攀鞍而上。他常喜歡用皮鞭向馬身一揚,當馬跑出十數步時,蔡氏始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兩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而上⋯⋯輕鬆矯捷,尤足驚人。我們當時仰看馬上的蔡將軍,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免」之感。(《李宗仁回憶錄》)
真是名符其實的「飛將軍」,有型有款。(想起TVB有齣舊劇《蔡鍔與小鳳仙》,劉松仁飾演蔡鍔,雖也算有型,但未免太老,不符史實。)
史書總愛用一兩句話總結歷史人物的一生功過,蔡鍔所得到的那句話,通常是「雲南首舉義旗」的「護國大將軍」,又或「再造共和第一人」。蔡鍔一生,可謂生逢其時,並在人生交叉點作出正確的抉擇。
回溯至辛亥革命之時,蔡鍔仍是清廷軍官,帶領手下新軍造反響應革命,之後出任雲南都督,威名遠播。其實民國初期,他是欣賞袁世凱的(跟其師梁啟超一樣,是親袁派),就算二次革命,也沒有倒戈支持革命黨人。
袁政府後來召他入京,派他擔當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行政會議議員等職,可惜都是閒差。及至1915年,推動帝制的「籌安會」成立,蔡終於醒悟袁「非可托之喬木」,而是發皇帝夢的破壞共和者。他於是立即裝病,到天津找老師梁啟超商量反袁之策。遂有後來的秘密潛返雲南省、帶領護國軍討袁,和帝制最後草草收場的結局。
蔡鍔的身後名,是時,也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