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所謂という(讀日文書如何斷句 1

默泉
4 min readFeb 27, 2020

--

前年寫過一篇《我的學日文「四寶」》,介紹用「同音漢字」來輔助記憶的好處。我不是什麼日語達人,但此文卻頗受歡迎,或許是因為運用「同音字詞」作聯想式記憶有效又好玩,而且無論什麼level都同樣用得著吧。

學語文忌沉悶。那篇之後,本來還想寫寫我如何借語法結構分析來讀日文書,不過一直在忙便擱下了。現在困守家中,不少job告吹,正好每周一篇把零碎想法寫成「本を読む」筆記系列。(不知會維持多久,但至少應該可以維持到四月小中學復課之時)我當然不會循正途介紹什麼「辭書形」、「て形」、「た形」等悶東西,我想談的是:從觀察語言結構而獲得的有趣insight。因這些insight往往能助閱讀,所以勉強算是學日文的方法。

語言文字真是超有趣。就像魚在水中游時不會感知到水的存在,當你自小處身某語言環境,就會覺得它的結構理所當然,譬如「我吃飯」這句話,次序自然是「主語ー動詞ー賓語」;直至你以「非母語使用者」身份學習其他語言後,才驚覺世上有些人的說話次序和方式,是多麼截然不同。根本就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譬如「我吃飯」的日文,是「私はごはんを食べます」(我-飯-を-食),次序變成「主ー賓ー助詞ー動」。

會把動詞放在句子最後面的民族,到底是怎樣思考的?(難道「動作」最不重要?)語言和民族習性互為影響,但居於一個地方的人的思維模式,多少反映在語言上吧?譬如日本人把外來事物的名字通通用「片假名」音譯(例如,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コロナウイルス,就是純音譯),不另造新詞,是否反映他們腦袋習慣把外來概念放在另一區隔內?

但這些和學日文又有何關係?有的。譬如我會用「拆解結構法」來讀日文書。

很多人學日文一段時間,仍無法讀懂日文書,其中最大困難是「不知道如何斷句」。日文句子水蛇春咁長,必須懂得將它斷成正確的幾份,知道哪個是主詞哪個是動詞,才不會束手無策。

助詞如を、は、に都是非常好的「斷句小幫手」,但整體結構上的理解也很重要。日文寫作,喜歡在主語前綴以長串內容,有時你根本找不到主語在哪,非常頭疼。也許日本人自己也覺得語法太麻煩了吧,所以他們會用某些字詞去「收納」起主語前的字串,譬如用「という」這個詞。

日本小說中譯本常見到「所謂乜乜乜」這種句型,很多時都是「という」的中譯(雖然這樣其實是爛翻譯)。舉個例:

親を亡くした気持ちというのは経験のない人は理解できない心情だ…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