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小丑》的隱喻

默泉
5 min readOct 14, 2019

--

蒙面法實施的第九天晚上,去了看《小丑》。

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的演技無話可說,足以令最荒誕的劇情都變得可信,但對於香港人,《小丑》的迷人之處,或許更在於整個葛咸城呈現的灰暗與絕望,正好配合心情,以及電影情節和現實的詭異重疊,恰好擊中內心積聚的酸楚。於是在現實和虛擬之間,我們「跳出跳入」,任浮想聯翩,任情緒宣泄,得到一種藝術的淨化。

因為是星期日,這天多區爆發快閃示威和破壞,堵路裝修燃燒彈遍地開花,喬裝警隨時會從不知哪裡鑽出來抓捕戴口罩的大人細路。應該不是很適合看電影的日子罷(但又有哪天適合)。入黑後的油麻地,冷清清的。廟街幾乎沒攤檔營業。平日排長人龍的煲仔飯店,門庭冷落。大街上的交通燈,不知是昨天還是剛才被扑爛了,途人堆積在街邊等待沒車的空檔橫過馬路。

小丑 Joker

七點半開場。電影裡的狀況,竟和現實幾乎無縫銜接:緊急狀態、傲慢的市長、蒙面、沸騰的街頭、憤怒的人民⋯⋯

《小丑》無疑是以美國為假想根據的寓言,但裡頭有好些地方可以想像成關涉香港的「隱喻」,看得我心頭打顫。譬如,小丑在地鐵殺人觸發全城示威浪潮,不是很像在隱喻「送中條例」因一宗殺人案而觸發逆權運動嗎?在某些場口,小丑又像勇武派的隱喻,在無數戴著小丑面具的人保護下,得以逃脫保命。電影近尾聲,小丑被捕,在警車裡看著城市在燃燒、躁動民眾在堵路裝修擲燃燒彈,於是露出滿意笑容,似在說:my life is finally making “cents” (sense)。這時他仿佛又變成林鄭的隱喻,看著香港陷進彌留狀態而沾沾自喜⋯⋯

攝於油麻地

當然,這些「隱喻」不可能是導演本意。(但看電影就是任想像飛,胡亂地對號入座。我又不是影評人有乜所謂。在亂世裡,電影的作用是心理治療。看到小丑混進滿是戴著小丑面具乘客的地鐵車廂時,那隱喻之強烈令我即時爆喊。)《小丑》本來是關於城市的地底泥邊緣人的絕地反擊故事,或the revenge of nobody:貧富極度懸殊,激起城市底層的仇富心理,患有怪笑症的主角小丑,無意中成了帶動這場窮人革命的「英雄」……

電影編劇 (Todd Phillips及Scott Silver)的現實參照,我猜應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行動。「我們都是那99%!」金字塔頂端的1%富豪,持有的財富比剩下99%還多。《小丑》其實是一齣反資本主義制度、鼓吹左翼革命的電影。又或者,是對所有被社會遺棄的nobody的一闕輓歌。不過對於處身2019年的香港人,《小丑》的主旨自動變成:

被整個社會制度壓得快要粉碎的小丑,最後豁出去了,決定 if I burn, you burn with me,血腥暴虐地跟整個社會「攬炒」。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