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接上篇)如果歷史有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最有機會被「喝停」的關鍵一刻,應該是1840年4月10日凌晨,即英國下議院經過三晚辯論後,準備就格雷姆議員對輝格黨內閣的不信任動議進行投票的那一刻。
這動議特別針對外相巴麥尊,指責他「怠忽職守」、「處理中英關係失當」,原因是他沒授予義律權力去管理在華的英國子民,導致鴉片走私猖獗至不成樣子,令英中關係走向破裂。
這個動議若被通過,輝格黨內閣很大機會下台,而對華「開戰」的決定也要收回。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投票結果是雙方幾乎打成平手:支持巴麥尊一方僅以九票之微險勝(271對262)。就因為這九張票,輝格黨內閣得以留任,已在征途的軍艦則繼續浩蕩航向中國。之後的佔舟山、攻廣州、簽(南京)條約、揭開大清end game序幕,全都可以視為這一「偶然」投票結果導致的「必然」結局。
雖然這場名為「War on China」的國會辯論距今已180年,但英國不愧民主之邦,今天任何人只要打開電腦都可在網上讀到相關的辯論紀錄。(第一晚辯論:https://api.parliament.uk/historic-hansard/commons/1840/apr/07/war-with-china)
提出動議的格雷姆(Sir J. Graham)議員曾任海軍大臣,是當時典型的「友華派」。但他對中國友善,是建基在利益和實務計算之上。他在國會致辭時指出,中國擁有悠久歷史和先進文明,是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富裕之邦,她沒有欠債,只有稅收。反之,英國取消奴隸制後要賠償給奴隸主,導致欠下大筆國債,而其歲入則極度依賴中國進口的茶葉,英屬印度那邊全靠拍賣鴉片賺大錢就更不用說。(格雷姆:過去一年茶葉進口稅帶來三百六十多萬英鎊收入,佔英政府收入近8%/last year the revenue paid into the Exchequer of this country on account of tea amounted to no less a sum than 3,660,000l)
簡言之,格雷姆認為英國經濟太差,中國是得罪不得。(他說:at the present moment, whether at home or in India, our difficulties were chiefly financial。這跟武肺瘟疫爆發前歐美對中共國的態度是否很相似?)他認為國會應盡早討論清楚「跟中國和解是否比動武為佳?」這個問題,以免將來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