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卡繆在二戰歷史現場

默泉
5 min readMar 25, 2020

--

卡繆出身極之寒微。父親在他未及一歲時戰死,聾啞的母親靠當清潔工養活一家。但卡繆天生擁有寫作才華。1936年,22歲的他在阿爾及爾大學完成一百頁長的論文,取得教師資格。他本來打算穩打穩紥,一邊當老師一邊寫作(第一代slash?),但因肺癆病未癒,始終無法覓得教席。

這時期的他,加入過共產黨(1935年在朋友遊說下入黨,但因不跟黨路線走,兩年後被開除黨籍)、寫過兩本不流行的書、搞過一個劇團。總之上世紀「法式文青」會做的事,他都做全了。1938年10月,他改行當記者,先後任職《阿爾共和報》和《共和晚報》。

卡繆自畫像

1939年9月,英法向德國宣戰,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打。戰事令紙張供應緊張,加上阿爾及利亞殖民政府的審查日趨嚴厲,卡繆的報館最終關門大吉。1940年初,他隻身到巴黎尋找機會,不久在《巴黎晚報》找到排版員的工作。

公餘時間,卡繆天天「宅」在旅館,閉關寫小說:就是後來成為經典的《異鄉人》(L’ etranger)。但也就是在這一年,戰火如暴風刮遍整個歐洲:5月,納粹德軍殺入比利時荷蘭疆界,英法盟軍在登寇克(Dunkirk)被截斷去路,三十多萬士兵九天內倉皇渡海撤至英國;6月,德軍距巴黎只有幾十英里之際,意大利墨索里尼向亂局投下最後一根稻草,宣告對法開戰……無奈之下,法國內閣慌忙棄城南遷,德軍遂於6月14日無血進入巴黎。

26歲的卡繆,正好處於這翻江倒海的歷史現場。5月1日,他完成了《異鄉人》初稿。剛從小說手稿抬頭,便看到數以萬萬計的難民朝南方避難,看到本來信心滿滿的宗主國政府一下子崩塌了……這大時代,定必為情感敏銳的小說家帶來巨大衝擊和創作養份。

巴黎淪陷後,《巴黎晚報》搬到里昂,不過到年尾時卡繆已被辭退。經濟拮据下,他決定和新婚妻子Francine返回阿爾及利亞的俄蘭城(阿爾及利亞當時歸法國維希政權管轄),暫住於岳父岳母的物業。沒工開的日子,繼續投入寫作,那篇著名的哲理文章〈薛西弗斯的神話〉,就是這時期的產物。

“Sisyphus” by Titian

原來,卡繆關於「存在意義」的思考,並非扶手椅裡誕生的牙痛文學。荒謬的戰爭帶來大量死亡,也是他寫作的助燃劑。他曾這樣寫道:

「我見到很多人,因斷定人生不值得活而自殺死去。但弔詭地,我也見到很多人,為了捍衛他們視為生存理由的物事(或幻象)而被殺死。我因此認為,存在意義是最急迫的問題。」

I see many people die because they judge that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I see others paradoxically getting killed for the ideas or illusions…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