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周末趁天朗氣清,和友人乘船到大嶼山的大澳遠足。大澳旁邊有一低矮山頭,名為虎山,我們登上虎山向北望,除了看見龐然大物港珠澳大橋之外,遠一點還有一海島。朋友查看google map,發現這原來就是內伶仃島。
內伶仃島,清朝時稱為伶仃島。它確是珠江三角洲內零零丁丁的一個巨島。因地理位置「優越」(遠離廣州,清廷管不著),伶仃島附近海面在二百年前曾是英國走私商卸載鴉片和進行黑市交易之地。
近日正好重讀 Stephen Platt(裴士鋒)評述鴉片戰爭的佳作《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台灣衛城出版),見到伶仃島感受特深。
據中共的歷史敍述,鴉片戰爭是「民族恥辱」、「國難開端」。然而鴉片戰爭對香港人卻別有意義。不能否定的事實:鴉片戰爭直接導致殖民地香港的誕生,是「Hong Kong is not China」這一特殊實況之所以長期被容許和被承認的遠因。追溯起來,我們過往得嘗「自由」、「法治」的甘美,正正因為有鴉片這東西。
香港,可謂生於鴉片,死於中共。
中共愛把鴉片戰爭視為日不落國的預謀。百度百科就有以下描述:
十九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它在亚洲下一个主要的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十九世紀初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佔據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其後又將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組成「海峽殖民地」,歸「英屬印度」管轄。當時英勢力確已伸至東南亞,但她是否真的早有預謀,視中國為「下一個主要侵略目標」呢?裴士鋒在書中引述大量歷史人物的書信和日記,來回答這個問題,而他的結論是:不是。
裴士鋒認為,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幾年,英政府都沒有和大清開戰的念頭,只想繼續和中國做貿易、搵真銀。(英政府從茶葉徵得的進口稅是國家重要收入來源,譬如1839年的茶稅就有370萬鎊,佔政府年收入8%。)他給的最有力證據是:「內皮爾之死」引發的英方反應。
內皮爾(William John Napier,清廷給他改了個難聽的譯名「律勞卑」),是英政府派駐廣州的第一任商務總監(chief superintend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