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本周最令人振奮的新聞,不是林鄭落區假對話,而是《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 2019》(眾院法案H.R.3289,參院法案S.1838)獲美國參眾兩院外交關係及外交事務委員會分別受理,預計下月提交兩院表決。
三個月前,沒幾多人覺得能成事,轉眼卻已排隊等上大會,而且聯署議員大增(共和黨眾議員Chris Smith六月提出法案時,只有六位議員是cosponsors,現時已急增至三十九人),法案通過在望。
說起來是既高興復可悲:不計林鄭遲了三個月的一句「撤回」,這條法案,可謂運動至今取得的最實質「成果」。
周四(9.26)那場戒備森嚴的對話會,有位紫衣真香港人說得好。過去三個月,「一百萬人二百萬人上街、遍地開花連儂牆、人鏈、願榮光歸香港、中秋(獅子山)、罷課罷買罷食罷搭⋯⋯」,「五大訴求」民意十分清晰,林鄭卻「好似乜嘢都唔知」。身為行政長官,竟然連民意最大公約數「獨立調查委員會」也死不答應,反而遠隔重洋的美國議員,「雪中送炭」為我們炮製大禮。
要「黑手」幫港人守護核心價值和討回應得民主,「慈母」卻當我們透明,這豈非太諷刺?
美國這份「大禮」,暫時未知效力如何,但觀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日大罵「法案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公然為香港激進勢力和暴力分子張目,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及民建聯周浩鼎今午急急腳跑到美領館抗議「美方對香港事務指手畫腳」,可見法案的潛在效力還是挺大的,北京的焦急表情已全寫在臉上。
2019年版「人權民主法案」在六月提出時,主要針對逃犯修訂條例,隨著時局急劇變化,「送中」已成明日黃花,法案也作出相應修訂,包括刪去不合時宜的內容,和修訂了「簽證申請」及「制裁範圍」兩個部分。
在黃之鋒等人游說下,眾議院的「人權民主法案」修訂版尤其貼近香港民情:由美國總統提出的「制裁名單」,其制裁範圍將不再限於「銅鑼灣書店」等事件裡作出跨境綁架拘押的人士,而是擴大至包括「persons in Hong Kong or in mainland China responsible for the erosion of Hong Kong’s autonomy and serious abuses of human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