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活在當下」

默泉
Apr 21, 2018
“L’Estaque” by Paul Cézanne, 1883–1885

「活在當下」,是今天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詞。它是這個急促變化世界所衍生的凡人生活哲學,其論調大概如此:「你看,這世界變化得多快,一切吉凶禍福,皆難預料,活著多麼無力!與其患得患失、忐忑不安,不如活在當下,把握住那最真確無誤的東西吧! 」

而所謂最真確無誤的東西,不過是指物質或感官帶來的愉悅與刺激。

如此說來,「活在當下」其實和「嘆在當下」差不多意思。吃美味的、穿好看的、玩刺激的,這樣的人生才划得來。「今日唔知聽日事,諗多無謂,當下開心最實際,對不對?」類似的說話,每天在城市不同角落響起,得到不同階層、身份、性別與年齡的人和應,如一闕時代獨有的交響曲。

然而這種對「活在當下」的理解,卻跟「活在當下」的本義相去甚遠。

「活在當下」本是佛家禪宗用語。修行者若想體會禪的境界,首先要學習如何暫停腦海裡永不竭止的思緒,而其中一種修習方法,就是嘗試將馳騁於外的心念收攏回來,專注於當下所作的事。

「活在當下」的重點是專注。若能做到走路時專注走路,吃飯時專注吃飯,工作時專注工作,遊樂時專注遊樂等等,便很不錯。最不堪的情況是:吃飯時想著工作,工作時又想著玩樂,使得飯菜的滋味、工作的興味,皆一一錯失,對眼前一切視若無睹。

且舉一日常例子。下班後你由車站步行回家,兩腿俐索地沿熟悉街道前行,心思卻不停地亂跑:一忽兒想起錢銀過賬的雜務未做好,一忽兒惦記家中患病貓兒,復又想起公司的人事糾紛、親人近日的怨言、小城未來的政治前景……念頭如接力賽,一個緊接一個湧現,腦袋漲滿各種零碎雜思。當到達家門才猛然回過神來,怏怏掏出鑰匙開門。你發現,自己完全記不起剛才曾走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風景。

這是最典型的沒有活在當下,也是都市人的精神常態。走路、坐車、工作、聊天皆心不在焉,精神浮躁不安。

禪宗的修習方法,正是對治浮躁的良藥。一個真正懂得活在當下的人,可隨時隨地撇掉雜念,全幅專注眼前。他的感官特別敏銳,面對最簡單的日常,也足以體察當中奧妙。吃一頓家常便飯,能感受到他人所不察的蔬香飯甜;走在熙來攘往的街道,能觀察到旁人懵然不覺的花鳥風景。

就像所有流行用語,當「活在當下」四字越受歡迎,它距離原來的意思便越遠。如今,扭曲的「活在當下」義已比本義更深入民心。當人們說「活在當下」時,根本和克制心念無關,而是「把重點放在當下的樂,非未來的愁」的意思。

「活在當下」被誤解和誤用,可謂見證著現代人由抗拒到擁抱「享受」的轉變。

曾幾何時,花大量金錢滿足即時之欲,是會內疚的,因為錢應該用在更長遠的事情上。但現在,享受已成了很多人的「人生頭號大事」。(或者,是因為看不透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涵義可言,才索性將享樂視為存在的首要理由?)

--

--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