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七天東京之旅順利完成。雖遇梅雨天氣,幸好其中兩天艷陽高照。七天行程如下:
D1. 夜抵東京
D2. 小雨,遊神保町
D3. 晴,高尾山遠足。晚上由中目黑metro步行至代官山蔦屋書店
D4. 晴,遊橫濱
D5. 陰,下午再逛神保町
D6. 大雨,下午往靖國神社
D7. 晚上回港
這篇先寫橫濱。
橫濱是最早被美英列強看中的日本港口。1853年,美國四艘「黑船」闖進浦賀港,以武力脅迫日本開國,打開了風雲變幻幕末歷史時代的首頁。五年後,幕府在朝廷(天皇)不承認的情況下,擅自跟美國簽訂日美通商條約,開放神奈川(橫濱)、長崎、東京等地為通商口岸。
二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一朝被敲破,橫濱的命運從此被改寫。
香港人來到橫濱,特別容易生起熟悉感,因為橫濱和香港的「故事」開端十分相似:都是被英國人相中而成為通商港口。
在橫濱山下公園附近,便有一個「英商一號」遺址(English House №1,英一番館)。English House №1,即是第一間在橫濱落户的英國商號,它的名字就是「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
渣甸洋行,即現在的怡和洋行。維基百科裡有以下介紹: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著名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英資財團。怡和洋行除了對香港早年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外,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銅鑼灣的「渣甸坊」,陪伴著香港人成長。今天的怡和集團,在香港擁有惠康、萬寧、7–11、美心食品(50%股權)等零售和飲食業務。在橫濱遇上渣甸「英商一號」,真是既熟悉又陌生。
今天的橫濱,和中環也有幾分相似:筆直的馬路、濃重的商業氣息、近在咫尺的海皮。不過這裡比香港涼快多了,空氣亦好,坐在馬路旁的長椅吃三文治,一點不覺得污濁氣悶。
因為對幕末史有興趣,所以特別去了參觀「橫濱開港資料館」。這是一間十分有趣的博物館,除了因為有大量幕末開港史料藏品(印刷品、地圖、浮世繪)之外,更因其設計獨特:場館的正中央,竟是一棵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