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在日本書店買書,常有意外驚喜。因為有書衣。
書衣,即「紙製的書套」 (紙のブックカバー,直譯就是「紙的book cover」)。在日本,每當我捧著書本到櫃台結帳時,店員總會輕聲詢問:「需要包上cover嗎?」若答要的話,他便會拿出一張全新的書衣紙,以麻利熟習的手勢比對著書的高度,迅速摺成一個長短大小剛好的書衣套,然後,像小時候將家課册楔進透明膠套般,把書封楔入左右兩邊屈起的書衣「袖子」。
當書交回我手時,已完全換了樣子,任何可茲識別「原貌」的元素(封面設計、書名、作者、封底介紹⋯⋯)都被徹底遮蔽起來。它仿佛成了一件陌生的東西,使我不期然產生錯覺:「這已非前書,而是擁有別種氣質的書!」
這種陌生感覺十分有趣。若幸運地遇上設計精美的書衣,更像獲得bonus奬金的賭徒般興奮,會將書拿在手裡反覆把玩。
買書的同時,也買一個對書衣的期望。對書迷來說是雙重樂趣和享受。
「書衣」這詞是台灣人翻譯過來的。書的衣裳,多優雅的名字,不過卻有誤導性,因為台灣本來就有一種東西叫「書衣」。
台灣的出版物,大多披著一層可輕易剝下的紙套外皮,這外皮,行內人也稱「書衣」。同為「書衣」,日本那種是由書店贈送、上面寫著書店名字的紙套,台灣那種,卻是書籍裝幀設計的一部分,跟書店無關。若求準確,日本那種直接叫作「紙書外套」可能更好;又或者挪用日人對它的另一稱呼「書皮」,也未嘗不可。日本便有一「書皮友好協會」,由熱愛收集ブックカバー的人士組成。
不過台灣人重視美多於準,「書衣」一詞至今仍兼著職,被用來稱呼日本式紙書套。昨晚,當我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青鳥書店買書時,店員便用了這詞:「你需要書衣嗎?我們有兩款免費書衣,可供選擇。」
跟日本不同,青鳥書店的客人可從兩款書衣自行選一款。書衣圖案既已先讓客人過目,也就沒有「靜心等待店員包書、然後在接收的剎那揭曉書衣是否漂亮」的緊張心情。事實上,青鳥的書衣設計頗簡單,不像日本書衣,在攤開和摺起時呈現不同面貌。
這台北書衣,帶來的快樂性質是不同的。我是因為店主願意額外付出金錢,為客人印製書衣,為新晉畫師提供創作空間,而覺著這書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