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黃色經濟圈」日漸成形,高官、藍KOL的評擊隨之而至。「黃色經濟圈」本來是和理非到不得了的行動,參與者不用違法,只憑個人的消費者力量,就能參與締造一個不用再仰賴中共/藍絲鼻息、兼且抗爭者可以互惠互利互撐互助的經濟體系。如果體系夠廣大夠徹底,甚至可能促成一場「Say No to Made in China」全球杯葛運動。
但不知何解,有評論人竟將「黃色經濟圈」這和理非行動,跟前線示威者破壞藍店的做法混在一起討論,甚至視後者為「黃色經濟圈」一部分。梁文道在《蘋果日報》專欄批評「黃色經濟圈」時便這樣寫道:
「出於政治取向,選擇某種消費模式,這一點我很明白。但是反過來破壞藍色商戶,在我看來就完全不能接受了。理由很簡單,如果有一個人發表任何我不同意的觀點,我該做的事情,難道不是該和他在言論的平臺上討論爭辯?我怎麼能夠因為他的政治立場和我不同,就跑去打砸他開的店鋪?」
混合兩者而談固然大有問題,但梁提出「怎可能因政治立場不同,而(贊成)破壞藍店」的觀點,卻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我相信,大部分和理非都很難接受以打爛玻璃、破壞貨物、縱火等方式來「懲罰」藍店,即跟梁的想法一樣。但跟梁不同的是,和理非內心縱然不認同「裝修」,卻深深明白:一旦很多人都開口指責前線「破壞藍商」,看起來就像大家都站隊到「向暴力說不」的特區政府一方,狡詐的林鄭必然會乘機宣稱「你看,輿論已轉向」,運動隨時因這一道小裂痕而被徹底打散……和理非權衡輕重,自然就不欲苛責破壞藍店行為,很多時更是絕口不提。
當然這是一種奇特的取態:為了整場運動的不致瓦解,我們選擇暫時放下一向奉為真理的自由主義信條,不再認為「捍衛每個人表達政見的自由」是必須守往的底線。借用梁文道文章裡的用語,就是暫時放下「公共理性上最基本的常識」。而他認為這絕不可接受。
我想,梁看不透的正是這一點(我們假設梁先生沒被中共收編,是真心誠意公正地評論)。他不知道,香港人為了向紅色暴政爭取民主普選,已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包括可以暫時放下自己的靈魂、自己的底線。
沒有任何東西比運動可以持續下去更重要。為什麼?因為一旦運動不能持續,等待我們的就是魂飛魄散、灰飛煙滅:以大清算展開的中共全面管治、以政治入罪結束的一國兩制。
梁文道可能待在北京太久了,對香港人已失去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