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宅之體驗

默泉
3 min readFeb 19, 2020

--

Jacques Daufin, “Le village”

素來是個極宅族,所以當瘟疫開始籠罩小島時,我還以為自己一定適應得來。最初幾天,除了到附近小區添購食物,其餘時間都窩在家裡,處理自己出版社的事之外,就是讀書、寫作、聽音樂、練琴、打掃、洗衣、自理三餐等。以為少了外出,理應可以提升效率,把很多事很快辦妥,空出更多時間讀書,把一大堆「書債」償還掉。但實情卻非如此。

首先就是心不在焉。讀不了幾頁書,就禁不住拿起手機碌碌碌,追看最新疫情消息。自問是個專注力強的人,一沉迷進書的世界即能心無旁騖。不過這陣子瘟疫帶來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令人惴惴不安,根本專注不起來。

跟家人相處,要講究「quality time」,其實跟書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全神貫注地讀一本書,即使時間不很長,也可帶來很多insight。這陣子卻常常是把書打開一整天,但因太少外出走動,人慵慵懶懶的,很快就覺得眼皮很重、接收力下降,甚至沒了讀書的興致。越是讀不下去,就越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越覺得浪費時間,心情就越是萎頓浮躁。幾乎快到抑鬱地步。

不過,身心的散亂慵懶倦怠,還不是最根源問題。瘟疫下窩在家裡之所以難受,是因為它牽涉一種「被強制如此」的不自由感。

一個人能夠「享受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知道自己是自由地選擇留在家中,而非被什麼人或事強制他這樣做。若他興致驟來,是隨時可以離開居所,到公園跑步,去逛書店,出城看電影,或無特定目的地隨便閒晃的。

然而當窩在家中變成「不得不如此」,變成不是選擇的選擇,感受就大大不同了。很多香港人雖不至於像大陸某些城鎮居民那樣,被明令禁止外出,卻是在病毒大包圍的脅迫下(多得林鄭),困守家中。就連我老媽這樣厲害的「宅之女皇」,這幾天也跟我訴苦說:「待在家裡,待到快發霉了!」

終於明白,像我這樣的極宅族,並不是喜歡「留在家中」,只是喜歡「在想留在家中時可以留在家中」。

有了以上體會,這幾天便不再迫自己留家,盡量恢復往日的生活模態。那些平日覺得十分浪費時間的daily chores,如超市購物、街市買餸、寄信、去銀行等,如今發現竟是平衡身心必不可少之物。改換一下環境、移動一下身體、觀察一下街坊,原來都是重要的。就像剛才,由元朗的家到荃灣,取朋友送來的口罩後,順道到Aeon超市買食物;那份暢快喜樂,真是非筆墨能形容。

--

--

默泉
默泉

Written by 默泉

香港寫作人。嗜書如命,2017年創辦獨立出版社「毫末書社」,以寫書造書為終身職志。著有《吃一碗玉米飯,再上路》、《浮生誌》、《因自由之名》(合著)、《廢墟筆記》等。

Responses (1)